《公共管理学》教学大纲

日期:2017-04-12 编辑: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公共管理

课程英文名称:Public Management

最低学分:3学分

开设时间:一年级第一学期

二、课程基本性质

本课程是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课程的基础课,涉及公共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等方面。

公共管理是一门以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为支撑,具有科际整合特点的学科。同时,公共管理也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政治学、管理学、法学构成了这一学科最重要的基础。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公共管理学课程,其基本特点在于对公共管理科学和管理艺术的兼顾。

作为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课程的一门基础课,本课程适合在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

三、课程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提供公共管理的基础知识,是一门入门性的课程。本课程在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中占据核心位置,因为它是课程体系中其他一系列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课,它提供的一些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对于理解和掌握其他课程的内容具有基础性与提示性的意义。

四、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概念和方法去分析与解决公共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本课程力图培育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一种在处理公共事务过程中“以公共利益为最高原则”的价值观,以及在处理公共事务过程中应该表现出来的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创造能力、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

五、课程预备知识

本课程学习需要学生自行修习与本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知识,学生也可以阅读一些有关管理时间的书籍,例如有关政治领袖、企业高管或军队将领等管理者的传记或回忆录等。

六、课程内容及课时分配

根据《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核心课程“公共管理”的学分设置为3学分。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政府与治理、组织与协调、领导与战略、政策制定与执行、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部门信息管理、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公共危机管理、法治与监督、公共责任与伦理、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共13个单元。

第一单元绪论

(一)学习意义和作用

本单元涉及公共管理学一些基本的概念和理论,起入门和引领的作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公共管理相关的一些基本知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要求

通过本单元教学,使学生了解公共管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学科背景和实践基础,熟悉公共管理活动与公共管理理论的互动关系,对公共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有初步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公共管理学的若干基础概念;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把握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点;了解转型时期中国公共管理的实践问题以及公共管理理论中国化的发展方向。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公共管理概述

l公共管理的含义

l公共管理的特征

l公共管理的原则

第二节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l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

l公共管理的三种模式

l中国公共管理的实践

第三节公共管理学研究

l研究对象

l研究方法

(四)教学重点

(1)公共管理相关概念。

(2)宪政主义和管理主义两种不同取向的公共管理理论。

(五)教学难点

(1)公共管理、公共行政与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

(2)中国公共管理实践。

(六)建议思考题

(1)何为公共管理?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有何异同?

(2)公共管理兴起的时代背景和学科背景为何?

(3)公共管理研究的途径如何?你认为公共管理研究还有那些途径可以开拓?

(4)何谓公共管理?如何评价新的公共管理?有学者认为,新公共管理是“新瓶装旧酒”,你同意这一看法吗?

(5)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何异同?你认为私部门的管理理论可以应用到公共部门的管理中吗?为什么?

(6)有学者认为“一切组织都是公共组织”,因此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的管理没有本质的差异,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7)分析中国公共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

(8)如何理解宪政主义的管理主义两种不同取向的公共管理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9)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寻求国内公共管理与国际公共管理之间的有机协作?

(10)如何利用西方理论与中国本土资源建构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理论?

(七)教学活动类型及时数安排

本单元教学课时为3课时。建议具体安排如下:

(1)本单元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讲授在采用公共管理原理性教材的同时,提供有关典型案例、教材和文献。

(2)在可能的条件下,可以要求学生围绕中国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如何应对这些挑战进行课堂讨论。

(3)本单元课堂教授:3课时。

 

第二单元 政府与治理

(一)学习意义和作用

本单元有助于深入了解公共管理最重要的主体政府及其职能,进一步理解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并了解公共管理中多元参与主体形式出现的治理。

(二)教学要求

通过本单元教学,使学生理解现代化政府的特征及功能,把握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民的关系,理解治理的作用及治理过程中各种力量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进行案例分析。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政府概论

现代政府的起源与特征

现代政府理论

政府职能及其演

政府、市场与社会

第二节中国政府的职能及其实现

转型时期中国政府的基本职能

政府职能的履行方式

第三节政府治理创新

治理与善治

治理模式

中国政府的治理创新

(四)教学重点

(1)现代政府理论的演变

(2)公共治理中多元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及其协调

(五)教学难点

(1)马克思主义政府理论内涵及其特点

(2)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民间关系的各种争论。

(六)建议思考题

(1)现代政府的特征是什么?它有哪些职能?

(2)比较三种公共治理结构的优缺点。

(3)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4)市场失灵、志愿者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原因以及解决之道。

(5)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提供中出资者、生产者、提供者和监护者的分离可能会带来哪些风险?规避这些风险的策略有哪些?

(七)教学活动类型及时数安排

本单元教学课时为6课时。建议具体如下安排:

(1)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围绕难点问题,选取典型案例,安排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

(2)在采用公共管理原理性教材的同时,提供有关典型案例、材料、文献;可以要求学生围绕政府改革与治理创新撰写论文。

(3)本单元课堂讲授:3课时;课堂讨论:3课时

 

第三单元组织与协调

(一)学习意义和作用

本单元对组织与协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阐释有助于了解政府运作所依赖的组织形态以及这一组织形态的发展与演变,理解不同形态的组织与协调的特点和方式。

(二)教学要求

通过本单元教学,使学生掌握组织的概念,了解组织的几种基本结构形式,以及在不同的结构形式下政府协调内外组织的不同特点和方式,了解政企关系、政事关系的基本特点和改革方向。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组织的结构形态

等级组织

矩阵与扁平组织

网络状组织 

组织结构演变的趋势 

第二节官僚制组织的协调

政府间关系的协调

政府内部关系的协调

第三节网络状组织的协调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调

政府与利益集团的协调

第四节组织理论

刺激—平衡理论

资源依赖理论

成本交易理论

(四)教学重点

组织的结构形态

组织间关系 

组织理论 

(五)教学难点

不同的组织结构形态对协调的意义。

政府间关系的新特点。

政府与企业及其他组织关系的处理。

(六)建议思考题

(1)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以及资源跨区域、跨国界的流动,一种观点认为官僚制组织将被摒弃,请结合官僚制组织的政治社会功能研讨官僚制组织是否还具有生命力。 

(2)请谈谈如何设计一个项目的组织与协调机制。 

(3)结合中国社会保险制度形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考虑政府间急政府部门间协调的难点在哪里?如何加以克服? 

(七)教学活动类型及时数安排

本单元教学课时为四课时。建议具体安排如下: 

(1)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围绕难点问题,选取典型案例,安排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

(2)在采用公共管理原理性教材的同时,提供有关典型案例、材料和文献;可以要求学生围绕政府组织与协调撰写论文。

(3)本单元课堂讲授:两课时;课堂讨论:两课时。

 

略